查看原文
其他

资政|大数据时代的中国外交

2017-09-28 何亚非 领导文萃

为提高外交决策和行动的效率、速度,需要考虑建立外交大数据系统,并结合外交实际善加利用,使外交向精准、迅捷、科学化方向迈进。

大数据时代中国外交的四大挑战

一是外交事务呈几何级增长。中国与国际社会联系密切,几乎与世界上所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贸易投资遍及全球。中国加入了300多个国际条约、数千个政府间和非政府国际组织。近几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与全球化进程几乎同步。   

二是国际合作与竞争对象同步增加。在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已与67个国家和5个区域组织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新型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正在形成。同时,随着中国海外利益延伸,竞争对手也在增多。大数据时代改变了外交模式,关心和参与外交的团体和个人及其影响力都成倍增长。国家大小不再是外交强弱的唯一因素。   

三是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的外交决策和行动能力提高。美欧日大数据技术世界领先,美国对大数据尤其重视,视为新战略资源。白宫发布《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组建“数据高级指导委员会”,协调政府在大数据中2亿多美元的投资。计划的核心要求是,通过对海量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从中获得真知灼见,以提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能力。大数据使国际合作方式和内涵发生变化。

四是大数据时代使克敌制胜的途径和方式更加多样化、更为隐蔽。国家可以依靠大数据大幅提高其战略决策能力,将软硬实力更好结合起来。譬如在对外战略中,对形势判断和对手的了解更加精准、详尽、到位,实现决策判断“零失误”。至于网络空间的竞争,大数据有效应用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大数据时代暴露了外交决策方式的局限性:机构众多、缺乏协调;决策数据和信息处理现代化程度不高,对外部情况掌握不够精准;对外部危机萌芽敏锐性不足,反应时间长;外交领域扩大,涉及金融、能源、网络和意识形态安全等,资源融合、综合施策和反应能力受到挑战。为适应大数据时代,提高外交决策和行动效率,似可考虑在多方面着手,调整外交决策和行动方式。  

建立外交大数据库,辅助决策层

外交决策和行动应建立在大数据系统基础上。大数据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是外交决策的技术基础,需要通过制度设计,把外交大数据库建立起来,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保证大数据库的全面、稳定和准确性。

建立外交大数据库的突出问题:首先是协调、打通各部门数据库,使“支流”汇成外交大数据“洪流”;再则,外交领域不可控、不确定因素众多,又面向全球和各领域,需要处理的数据如浩瀚星空;外交部门需要日以继夜地应对经常性工作和危机处理,缺乏足够专业人才去建立基础性大数据库。    

因此,我们需要从大外交视野来看待数据库建设,把外交与非外交部门基础性数据库统筹考虑。在“中国全球化”和“全球中国化”的大趋势下,国内相关部门数据库资源应该整合成外事大数据库,为外交决策服务。建立大数据库不能另起炉灶,这不仅会增加成本,而且多套数据库同时输送信息和政策选项,将造成外交数据的混乱,给外交决策带来困难。  

以国安委为核心建立外交大数据库可能是好选择,因为它有足够权威汇总相关系统,并利用大数据库协调各部门。外交大数据库日常管理可以交给专业部门,所有数据由其审核后进入大数据库,并随时为国安委提供数据支撑。

利用大数据建立交流、沟通、行动平台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和各部门“各自为战”状况在外交事务中常常出现。

有了大数据库的技术支撑,就有可能为政府部门之间及其与智库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打造共同的有效平台。信息化时代外交决策和行动需要“常态化”的沟通与协调,无论是形势判断,还是政策提议和行动评估,都需要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共同研判政策选项。

同时,智库研究成果要及时与决策部门沟通和对接,形成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外交决策部门之间及其与智库之间密切合作,利用大数据平台充分交换信息观点、发现解决问题、形成政策性共识,可提高外交决策协同创新能力。

利用大数据提高预防和管控危机能力

大数据库建成后,高效、迅捷的数据分析首当其冲。面对海量数据,数据分析目的是提炼数据价值,找出个体事件间内在联系,预测发展趋势,帮助决策层进行科学判断和决策。   

外交大数据库主要收集与外交决策相关的社会精英数据,并根据数据分析方法建立子系统,如涉及特定对象所有数据的静态系统和跟踪发展动向的动态系统。中国财力、物力和智力资源已经具备,但在选取特定对象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选取最重要对象建立数据系统。

在静态数据库基础上建立动态数据库。这包括决策层日常行动轨迹,如接受采访内容、重要会议发言、为报刊撰写文章等。决策部门和专家学者根据这些数据,分析、了解他们在制定和执行对华政策中发挥的作用和立场。当然,还可对其中一些人建立“量身定制”的小数据库。

外事管理是外交重要方面。中国融入全球化程度益深,决策层面日常外事工作量就越大。为高效处理繁杂外事,使外交决策层有更多时间思考战略性问题,可借鉴大企业管理经验,利用大数据有效安排工作优先次序,达到既办事、又省事的高境界。   

用大数据推进公共外交可夯实民意基础

随着中国海外利益的扩大,国家间矛盾和磨擦与共同利益同步上升。大数据库和子数据库的链接,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有效的管控和防范危机体系,及早发现问题苗头,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与当事方进行沟通和磋商,找到缓和矛盾、解决问题的办法。信息化时代,反应速度往往决定成败。

外交大数据库还能帮助我们在外交决策各层面,对可能产生摩擦的领域和事件进行系统排查,事先制定多种预案。一旦问题出现,及早进行外交相关部门的内部协调,以迅速形成考虑周全的立场和应对方案。

大数据是把双刃剑,如驾驭得当,中国外交一定能做精、做优、做强。

(摘自《领导文萃》2015年12月下)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推荐阅读 


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

读史|人物|域外|管理|品读|言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